欢迎扫码关注
简体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天地

震惊世人的陕北丹霞古崖居群

来源:陕西地质调查资讯 | 作者:张拴厚 张俊良 李益朝 吴昊 王秦伟 李兴文 祝捷 | 时间:2019-08-22 | 阅读量:
字号:

  陕甘宁靑晋,分布着世界最大的黄土高原,有谁知道?高原黄土层之下,还匿藏着广袤和深厚的红土高原,她是陕北丹霞的母亲,蕴藏红色文化的古老基因。更鲜为人知的是,一种动人心魄的古崖居群,就坐落在古人称之“色沃如丹,灿若明霞”的赤壁丹崖上。

  晚中生代以来,鄂尔多斯内陆盆地升降动荡,交替轮回。距今1.63亿年(即中侏罗世末),陆盆隆升遭受剥蚀,在1.45~0.96亿年(早白垩世)接受了志丹群(原称保安群)沉积。因应龙门山-六盘山-贺兰山隆起,山前断陷沉降,早期气候极度干燥炎热,陕北西部的盆地边缘宽阔地带,甚至一度成陆,发育巨厚宜君组、洛河组红色戈壁-荒漠堆积,其后气候湿热-温润,变为广阔湖泊沼泽盆地。0.96~0.23亿年(晚白垩世~古近纪)地壳的缓慢抬升和湖盆消亡,流水的溯源侵蚀,形成红土高原和古丹霞雏形。三趾马、萨摩兽繁盛时代,红土高原沉降,洼地形成河湖红层沉积(0.13~0.026亿年,即中新世晚期~上新世),之后再度隆起,丹霞再造成型。约260万年以来的那场黄风,在红土高原的母体上,覆盖了厚达几十至380米的岁月风尘,以及挽近继承性河流侵蚀,造就了如今巍巍黄土高原和丹霞奇貌。

  亿万年的地质时光,大地沉浮,生息轮回,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古至今,不曾停歇,使得高原地貌形态多姿多彩,红层与丹霞既雄浑壮美,又温婉婀娜。

  这里地处西北季风带,冬季漫长而寒冷,巨厚黄土和其下的恐龙时代红色砂岩层,具有开凿窑居最优越的天然条件。这种独特而严酷的自然环境,使人们自古首选凿窑而居,窑洞会冬暖夏凉,温润可人。所以,窑洞民居便成为陕北的象征,是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君不见,中国民居邮票,陕北窑洞就独树一帜。

  黄土高原区的窑洞因地势而建,像平坦的淳化、旬邑塬面,西接陇东的董志塬,平地修建地坑院;而在沟壑纵横切割陡峭的沟谷地带,择崖开凿土质或石质窑洞。

  然而,在古代乃至明清民国时期,古人则利用赤壁丹霞,在岩石悬崖绝壁开凿崖窑,族群连片成带凌空窑居,以躲避匪患,匿藏钱粮细软。据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地质遗迹资源调查发现,这种规模宏大的多层古崖窑群,目前,主体分布于秦直道两侧附近,以旬邑马栏河、志丹洛河、葫芦河、杏河、黄陵沮河等河谷地带最具规模,极具震撼力。

  旬邑马栏河谷西岸,拥有崖洞近三千孔,成群集中分布有留石村、赵家洞、官家洞、悟空洞石窟、黑牛寺等丹霞古崖居群。古崖窑层层叠叠,直达赵家洞砾岩(环河组湖积层之下),黑色炭化的死亡苔藓密布其表,岩质坚固突兀崖壁,起到自然“钢筋圈梁”之效,加之洛河组大型风砂交错层理,使丹崖陡峻,层纹交错,构图美伦美幻,崖窑异端坚固,几百年容貌依旧。

  赵家洞崖居群,规模空前,三百米之长的崖壁,井然有序,密布四层崖窑,令人叹为观止。留石村崖居群,崖居石窟并存。鸟瞰呈水滴型峡谷,赤壁数十丈之高,天眼竖井,洞洞相通,层层相连,攻防兼备,固若金汤。一洞壁近代泥皮下,调查发现石刻梅花图案及清康熙三十二年立(1694),崖居区黑牛窝石窟神龛两侧描绘西游记壁画,说明该崖居群属清代或更早。峡谷出口有一天然古泉,砂岩石砌,磨痕仿佛留存古人印迹。四周绿草青碧,灌丛密布,将崖下装点的四季如春,从崖壁窗口鸟瞰,顿觉心旷神怡,赏心悦目,一览天地小。

  志丹鳖咀沟崖居群,当地俗称“窨子”,乃杏河镇大地主李家祖上独家拥有,民国扩建。主人与刘志丹同期毕业于黄埔军校,后效力于国民党,两人分道扬镳。此崖居入峡谷5里,红崖相拥,幽深静谧,崖壁两侧相距不足丈余,谷底水草繁茂,芦苇深处可见野鸟飞翔。两壁崖窑数十间,东岩崖有云梯而攀;西崖上,由山坡悬桥入山门通达,崖居洞室宽阔,各洞相接,浑然一体。洞内自备水井,防御体系严密,冬夏四季匪患无忧。

  至于这里崖居的确切年代?莫衷一是。暑天,笔者曾应邀参加央视中国地理栏目丹霞拍摄,在当地文化旅游部门协同下,攀上位处秦直道西侧的志丹杏河谷侯市村崖居,俯身下至一古窑内,惊奇发现一则石刻,赫然标明:崇祯十五年(1642)正月二十二日刻立,园林驿石窑(原石刻似为瑶字)主,侯结男,侯君槐,仝孙男侯四顶、根顶、可杲、汝顶、五顶。 落款为白水县石匠四位。由此断定,此崖居乃明末战乱年间而凿。

  志丹洛河红谷老崖窑,曾演绎了农民反清武装的凄美挽歌。

  清同治年间,洪秀全曾封捻军,太平天国败,捻军在河南陈留分为两支:一支进入山东,一支前往陕、甘,后者称西捻军。西捻军袁大魁残部溃退入保安。清廷任命曾镇压太平天国的左宗棠为陕甘总督,围剿陕甘反清回汉各路武装。同治六年,左宗棠督军入陕,次年,袁大魁率领西捻军被围追逃至保安县金丁金鼎寨。不久,捻军发现了象嘴山的老崖窑。这是一处开凿在悬崖上的大型崖洞群,上下两层,共25孔单体,崖居内残存有石炕、石灶、石碾、磨、石井、石槽等,单孔面积10余平方米至40余平方米,总面积400~500平方米,红石崖下为洛河,高150米,易守难攻。

  崖窑明窗形态各异,斜阳东照,丹崖色暖,窑口一片明媚,俯瞰远方洛河曲流山环水绕,象嘴山和百里沟壑绿植尽收眼底。崖壁凿有不足一尺步道,供骡马与人行。置身窗外步道,让人移步惊魂。

  清同治七年(1868)七月,滞留陕北的西捻军余部袁大魁率军,从金鼎寨率残部近千人及骡马移驻老崖窑,又在洛河上下派兵驻守。八年(1869)四月初五,清军魏光焘、刘瑞冕两部合军数千人围攻老崖窑,袁大魁率军凭险据守十余天。清军几路合攻老崖窑,偷攀绝壁,从崖顶用绳索吊下兵勇,以柴禾、辣椒等掷火弹焚烧,崖下火炮迎面轰击。至今,仍见窑口炮击坍塌之狼藉。袁大魁弹尽粮绝,烟熏火燎,与其僚属千名义军全部顽强战死,义士命殒老崖窑。

  1934年,苏维埃政府为普及新文化教育,在象嘴山对面老崖窑大窨子上,开办 “列宁小学”,播下了陕北红色文化的火种。

  位居志丹县永宁镇洛河东岸永宁山孤峰,海拔1312米,山体峭崖绝壁,崖窑稠密。史载,宋代以前,其石山酷似楼,上凿有台,而得名“石楼台”。宋代建为防犯古寨。寨分三层,上层雄居突兀的山顶,中层陡峻,下层凿井通洛河供汲饮,可容千人。清同治年战乱,避者百户,依恃天险,久攻不克。后得名“永宁山”。民国十六年,县长贺耀武于西侧摩崖题刻“洛上奇峰”四个大字,一度成为保安县民国政府驻地,曾容纳县衙林林总总。

  此山此崖窑,沿袭红土基因,永宁山崖窑高小曾是刘志丹将军的母校,为陕北最早的党支部诞生地。

  陕北红谷,洛上奇峰,赤壁丹霞绚丽壮美,稀世罕见的丹霞古崖居群,令世人震惊,这是自然的遗产,历史的足迹,是盛开在高原云霞里的朵朵艳美奇花。

下一篇: 发现|地学之美 【2019-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