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地学之美
爱因斯坦说过:从观察和理解中获得乐趣是大自然赐予的最美好的礼物。在发现美的路上,仔细的观察与理解也会让地质学变得十分有趣。
对于地学科普创新传播而言,地质图书、期刊的趣味化是一个很好的途径。比如,由地质出版社主办的《矿物日历》,为广大读者呈献了379幅精美的矿物晶体图片。书中记录的矿物晶体多达161种,分别来自34个国家,详细介绍了矿物的产地、用途和趣闻,既在视觉上给予读者以美的享受,又让读者从科普赏析的角度进一步理解天工造物的精妙,唤起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地质公园作为自然景观人文和地质科学的结合,兼具科学性与观赏性,也是进行地学科普传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地质遗迹既是漫长地质演化历史中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也是含有高度美学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就是这样一个国家级的科普途径,具有着特殊地质科学意义。人们常说寓教于乐,如果能在观赏地质美景的同时,普及地学知识,就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护地质遗迹,更对可持续发展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与中国国家地质公园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还有中国地质博物馆——由地球展厅、矿物岩石展厅、宝石展厅和史前生物展厅等组成,收藏着大量蜚声海内外的宝石、化石精品,极具科学价值与观赏价值。馆中大量采用数字化、仿生、虚拟现实等技术,让观众可以通过观察、操作和体验去感知地学之美。中国地质博物馆一度被评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摄影也是一种发现美的方式。将地学与摄影结合,把镜头中的地学世界呈现给大众,也是一种地学科普的新形式。2016年,大陆构造与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与地质研究所工会联合主办了以“显微镜下大千世界”为主题的微观世界摄影展。在显微镜下,人们能看到世间异常的形态、少见的色彩、罕见的纹理与独特的样式。
“最聪明的智者也无法穷尽自然的秘密,不会因发现自然的完美而失去好奇心”, 自然本就具有亘古不变的俊秀和壮美,人类偏爱美的事物,也崇尚科学之美,将这种美展示给大众是地学科普发展的趋势。
科学不应仅仅是科学家的科学,更应该是大众的科学。地学科普就是将这种美投射到科学之上,普及到大众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