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关注
简体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天地

以大地为画布

来源:院地科处 | 作者:杨志东 | 时间:2025-10-10 | 阅读量:
字号:

        “工作是什么?”或许,每个人都曾在某个疲惫的时刻,向自己的内心发出过这样的叩问。答案并非刻在石板上,而是蕴藏在每一双劳作的手掌中,闪烁在每一滴辛勤的汗珠里。它如同一幅巨大的画卷,以整个社会为背景,由亿万人民共同描绘,而每一笔,都有其独特的色彩与温度。
那是一幅金色的画卷,铺展在广袤的田野上。农民们躬身于大地,古铜色的脊背承接着阳光最炽热的洗礼。他们双手紧握的,不仅是沉甸甸的镰刀,更是生活的命脉。麦穗在微风中沙沙作响,那不仅是丰收的乐章,更是与大地母亲之间绵长而深情的絮语。在这里,工作是最原始的承诺,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最直白的诠释。它无需华丽的辞藻,泥土的芬芳和谷物的饱满,便是最崇高的诗篇。这画卷的笔触,厚重而坚实。
        然而,若要读懂大地最深邃的密码,则需将目光投向那群行走于苍茫之间的地质人。他们背负行囊,踏遍青山。手中的地质锤,叩问着亿万年沉睡的岩层;罗盘的指针,指引着通向地球深处的方向。在缺氧的高原,在炎热的戈壁,在幽深的峡谷,他们以脚步为尺,丈量祖国的辽阔。风吹日晒,在他们的脸庞刻下与山川同样的坚韧。他们聆听岩石的诉说,解读造山运动的史诗,探寻着矿产资源这现代工业的血液。他们的工作,是真正意义上的 “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每一份野外记录,每一张地质图,都是献给这片热土最深情的论文,揭示着祖国大地古老的记忆与丰饶的馈赠。
        视线转向城市,另一幅画卷正以光速铺陈。办公楼里,干部职工们在办公桌前,研讨宏观政策,构筑着现代文明的图景。键盘的敲击,不再是单调的声响,而是汇成了时间的韵律;鼠标的滑动与笔尖的跃动,也不再是简单的动作,而是激荡起智慧的火花。屏幕上跳动的字符,报表上严谨的数据,其背后或许正依赖于地质工作者从远方探寻而来的宝贵数据。在这里,工作是一笔一画内心的独白,是一刀一剪精益求精的雕刻。这画卷的线条,精准而流畅。
        而在静谧的画室或实验室里,洁白的画布与精密的仪器则承载着最绚烂的梦境。艺术家们挥洒着浓墨重彩,科学家们凝视着显微镜下的世界。他们的工作,是灵魂的对话与真理的探索。每一道笔触,每一次实验,都是对世界独特的解读;每一抹色彩,每一个数据,都流淌着对生命炽热的热爱与对未知的好奇。工作于他们,不再是外在的负担,而是内在情感的宣泄与理想追求的寄托。这画卷的色彩,奔放而自由,灵感或许正源于地质人从野外带回的一块奇异矿石,或是对山河壮丽的赞叹。
        由此可见,工作不仅仅是养家糊口和谋生的手段。它是生活的需要,是生命与外界交换能量的方式;它是实现理想的舞台,让平凡的我们也能上演不平凡的剧情;它更是一种深层的热爱与追求,是我们将内在世界投射于外在现实的途径。从田间地头到戈壁荒漠,从写字楼到实验室,我们都在以不同的方式,书写着各自的“论文”,而这所有论文的题目,无不深植于我们脚下这片生生不息的“大地”。
        古人云:“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我们正处在一个充满机遇的时代,这时代便是托举我们梦想的“好风”。那么,何不将我们的人生,视为一个广阔的舞台?
        “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愿我们都能心中有梦,让梦想如北极星,指引所有辛勤的方向;眼中有光,能于平凡处发现诗意,在挑战中看到希望;手中有力,用专业与技艺将蓝图变为现实;脚下有路,一步一个脚印,踏实而坚定地走向远方。
        最终,无论我们手握的是锄头、地质锤、画笔还是键盘,都是在以生活为素材,以岁月为笔墨,在“祖国大地”的宏伟画布上,勾勒出独一无二的鲜活风景。工作,即是我们存在于此世,最深情、最有力的证明,是我们写给脚下这片土地,最动人的答卷。

上一篇: 内蒙古阿拉善寻宝 【2025-10-10】
下一篇: 西影路 【2025-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