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关注
简体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天地

西影路

来源:院地科处 | 作者:杨志东 | 时间:2025-10-10 | 阅读量:
字号:

        西安的西影路,是全国唯一一条以电影艺术殿堂“西安电影制片厂”命名的城市主干道。然而对我而言,它是我人生中一卷沉甸甸的胶片,记录了在这里工作三年的光阴。
        初来西影路工作时,秋天正为这座城市调着色。我清晰地记得,上班的第一个清晨路过大雁塔时,看到它静静地矗立在湛蓝的天幕下,沉稳、安详,像一位入定的老僧,千年风霜都敛于眉宇之间。那一刻,我感到一种特别的安定。从此,每日穿行于这条路上,大雁塔成了我最忠实的坐标。晴日里,它轮廓分明;雾霭中,它影影绰绰;华灯初上时,它又通体明亮,为晚归的人点亮一盏心灯。
        这条路,是历史与现代交织的奇妙经纬。左边是“曲江流饮”的千古风流,右边是“乐游原上望昭陵”的苍茫诗意。我们脚下踩着的,或许正是某个唐代诗人踏过的泥土。这里的风物自带一种沉静的力量,它不言语,却总能抚平工作中的焦躁,让人心生辽阔。
        在西安电影制片厂大厦一楼,刻着“总有办法(Always a way)”的字样。“总有办法”,折射出面对困境勇往直前的毅力和信念,体现着新时代西影对奋斗精神的传承。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影走出了张艺谋、陈凯歌……,拍摄了《老井》《红高粱》……,从而进入了高光时刻,使“中国电影从这里走向世界”。
        午休时分,我常与三两同事漫步至附近的青龙寺,看春柳吐绿、秋叶翻金。在这里就自然而然会想起李商隐的“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在樱花盛开的时候,青龙寺里人山人海,更是一幅“雁塔唐阁西北望,樱花烂漫古城香。昔日空海颂古佛,惊叹天公巧筑原”的美景。
        而西影路真正的脉搏,则是由我们这些“地质人”跳动的。省地质调查院、西北有色、中陕核、铁一院……这些名字听起来朴实无华,却是一座座无声的堡垒。单位的院子里,春夏时,梧桐树的叶子宽大肥厚,在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秋冬季,枝干遒劲地伸向天空,像极了地质图上勾勒的山脉走向。
        单位的办公楼里,是伏案疾书的沉静,图纸上的线条与数据,是另一种形式的诗歌。实验室里,是仪器低鸣的专注,每一份岩芯样本都藏着大地深处的秘密。这里既有年轻的工程师为一个新发现而眉飞色舞,也有两鬓斑白的老专家对着图纸凝神半晌。那些身影,普通却坚定,他们不与诗词唱和,却用脚步丈量山河,用智慧叩问地层,将论文实实在在地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这种“找矿报国”的使命感,如同无声的号角,回荡在院子的每一个角落,也沉淀在我的心里。
        三年光阴,如同指间流沙。西影路于我,不再只是一个地理名称,而是我生命年轮中清晰而温暖的一圈。它承载了我的成长、我的汗水,以及和同事们从陌生到携手同行的深厚情谊。
        时光荏苒,离开西影路到解放路办公了,感谢待了三年的这片热土。既然选择了远方,怎敢让岁月蹉跎?唯有风雨兼程。带着从西影路这片热土汲取的力量,奔赴下一场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