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关注
简体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地质文化 - 文化天地

天河注水 福泽秦州

来源:三秦地质 | 作者:唐婷 | 时间:2019-02-26 | 阅读量:
字号:

  编者按

  “三秦地质”近期开辟了“回乡见闻”专栏,陆续刊登了部分优秀稿件,反响良好。家乡在脱贫攻坚、环境保护、城镇发展、交通建设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新变化,取得的新成效,出现的新问题,以及家人朋友团聚的点滴温情,都让返乡归家的人感触良多。为了更加生动展示浓浓年味,殷殷乡情,带给大家更加丰富的视听体验,接下来几期小编将继续刊登其他相关优秀的文章,并同时附上音频文件,一起欣赏吧。

  “东柯花鸟石门月,秦陇由来第一州”,描绘的正是我的故乡——甘肃天水。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这片生我养我的黄土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引领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我伴着这首《春天的故事》出生,也伴着天水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一起成长,蜕变为故乡变迁的最好见证者。

  到陕西工作半年有余,临近年关,坐上归乡的高铁,看着窗外越来越清晰的乡貌,思乡心切,思亲亦心切,不禁感谢这座城市的掌舵者以“交通强市”的理念,让天水人民享受到公路、铁路、高铁、飞机多样化的“中国速度”,缩短了身在他乡秦州游子的返乡用时。

  一下车,驻足于天水南车站,映入眼帘的是宽广的柏油马路和古色古香的跨河大桥,回想儿时,母亲带我上街,雀跃在北道(现更名为麦积区)小巷间的我时常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脚土”,如今天水的市容市貌可谓“白天干净整洁,夜晚灯火璀璨”。

  父亲依旧早来,依然在约定好的“老地方”等我,变多的是父亲的白发,不变的是那欣喜的眼神,他乐的就像个大孩子,本来不大的眼睛笑眯成一条缝。一边与父亲寒暄,一边将目光移向车外,看着一辆辆轿车从窗边驶过,感慨正是天水市政府秉承习近平总书记开放包容的发展理念,率先带领天水融入“一带一路”战略规划,才让发展红利惠及人民,人们纷纷换掉了老旧的自行车,代步工具不断升级,这也象征了天水人的日子越过越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在团拜会上讲到:“团聚最喜悦,团圆最幸福,团结最有力”,回家过年是最喜悦的团聚,跟父母一起吃团圆饭才是最幸福的时刻。

  只不过,今年的年夜饭似乎只有屋内热闹,屋外除了往年照旧挂起的红灯笼,少了些烟花爆竹的喧闹。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天水人民逐渐摒弃“爆竹声中迎新年”的旧俗,为了捍卫绿水青山,为了留住万里碧空,人们选择不放烟花,禁燃礼炮,文明过年。

  饭罢,陪父母漫步于渭河堤上,冬季的风虽有些刺脸,但胜在空气清新,让人忍不住多吸几口,天水古有四季滢然的天水湖,今有滔滔奔腾的渭河水,横穿市区,哺育陇人。我自幼长于渭河边,从前这里泥沙、碎石、杂草过于蛮荒,近年来河边新建了翠湖公园后,鱼鸟欢愉,花草茂荣,让人心旷神怡。

  夜深返家,茶几上摆着五、六样鲜翠欲滴的本地水果,“这里全年蔬果飘香,是大西北的‘陇上小江南’”,这是每一位到过天水游客的共识,更是每个天水人舌尖上的福利,天水大樱桃、秦安蜜桃、麦积葡萄等果品早已获得市场认可,这儿气候宜人,物产富饶,这儿冬无严寒,夏无酷暑,这儿就是我的家乡,终年美景不胜收,边想着边品尝花牛苹果,口中香甜,心中不胜美哉。

  睡前从窗前眺望远处,看到家旁的公立中学新添一幢教学楼,白墙灰顶好生可爱。那里曾是一所国企子弟学校,依附的单位已于上世纪改制,一度陷入经费周转困难。天水市教育局主动出击,接手管理,解救困难学校于水火。现在学校教育水平持续提高,师资力量不断雄厚,本科上线率连年创新高,惠及方圆五里的莘莘学子。

  回乡的日子如白驹过隙,转瞬即逝。然而,家乡的美却说不完,书不尽……

  回乡见闻

  这就是有“天河注水,福泽秦州”之美誉的天水,这就是历史悠久,奠华夏文明之基的成纪,这就是我的家乡,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这里的人民勠力同心,拼搏奋斗,让每一次回家探亲的我惊喜万分,惊于家乡展新颜的速度之快,喜于故里勇争先的力度之大,作为秦州大地的女儿,我衷心祝愿故乡越来越好。

  作者:唐婷,陕西省地质调查院机关,民商法学硕士,院团委委员,主要从事办公室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