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关注
简体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媒体报道

中国矿业报:遇见不“钒”——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产中心区调团队秦岭寻钒记

来源:中国矿业报 | 作者:崔源远 王明志 | 时间:2025-07-21 | 阅读量:
字号:

        自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启动以来,陕西省地质调查院矿产地质调查中心区域地质调查所团队(以下简称“区调团队”),怀揣“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深入陕南崇山峻岭,开启了一场与钒矿的深度对话,用脚步丈量责任,以汗水书写忠诚,在找矿突破征程上镌刻新时代地质人的璀璨篇章。

        寻踪觅迹,在层峦叠嶂中锁定目标

        钒被誉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可显著提升钢铁强度,用于建筑、机械及航空航天行业;可作为全钒液流电池的核心材料,助力新能源储能,促进能源转型;钒基催化剂在环保脱硝、化工生产中不可或缺。

        为响应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新要求,区调团队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契机,将目光投向秦岭深部,聚焦钒矿资源的增储与绿色开发。

        探索始于“陕西东南部地区黑色岩系可利用矿产勘查工作部署研究”项目。针对钒矿赋存复杂、成矿规律不清的难题,区调团队翻阅海量地质资料,踏遍陕南山水,在黑色岩系中捕捉着钒矿可能存在的蛛丝马迹。通过系统分析成矿背景,区调团队发现陕西东南部区域海底火山喷溢与热水沉积作用形成的富钒碳硅泥岩建造,为钒矿富集提供了独特的地质条件。

        在安康及相邻区域,通过岩石地球化学测量、剖面实测,区调团队成功捕捉到钒元素异常富集区,土壤钒含量普遍高于背景值3~5倍,且与黑色炭质页岩、硅质岩等含矿岩系分布高度吻合,为后续勘查工作指明了方向。

        乘势而上,在实践探索中砥砺前行

        首批项目“陕西1∶5万一碗泉幅、镇坪幅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陕西省梅子铺幅等四幅1∶5万基础地质调查”,是对前期发现的深入验证。在梅子铺,区调团队通过采用物化探技术组合,圈定了包括钒异常在内的综合异常61个,圈定磁异常57个,推断断裂28条,成功找到1处钒钛磁铁矿、4处钒等13处矿化点,其中钒异常与磁异常叠合较好,指示深部可能存在隐伏矿体。

        区调团队系统性重构区域地层,厘定10个(岩)组级、8个(岩)段级单元,重新划分了第四系填图单元和非正式填图单位,将区域地质演化划分为“过渡基底形成-洋陆转换-板内调整”三阶段,为深部找矿奠定了构造理论基础,为锁定钒矿富集区提供了动态演化框架。

        基于巨大找矿潜力,区调团队有序启动了“陕西西乡两河口-紫阳毛坝一带钒金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陕西省安康凤凰山隆起南缘金多金属矿产地质调查”等第二批项目。

        荒野挑战,在与自然博弈中勇往直前

        秦岭腹地山高林密、沟壑纵横。在荆棘密布的原始森林中,区调团队队员们用地质锤开路,经常背负数十斤岩石样本跋涉数十公里。深夜归营,仍需整理数据,绘制图件,规划次日路线。

        2023年冬,两河口项目遭遇极寒天气,钻探因冻土层受阻。区调团队创新采用地热循环融冰技术,攻克卡钻难题,完成3个深部钻孔的岩心编录。项目负责感慨:“每一寸岩心,都是与大地博弈的答卷。”

        在凤凰山腹地的密林中,勘探工作常与野生动物不期而遇,2024年春,当地向导发现了多处新鲜野猪拱土痕迹和野狼粪便。为确保安全,区调团队雇佣了2名经验丰富的猎户,带着十余条训练有素的猎犬组成护卫队。这些猎犬生性活泼,驱赶野兽的同时也深受队员们的喜爱,成为大家野外工作中的慰藉。

        薪火相传,在精神赓续中凝聚力量

        老专家是团队的财富,他们“传”精神信念,“帮”技能方法,“带”作风经验,言传身教、躬身力行,毫无保留地将经验传授给年轻队员,崔继岗高工最常说的话就是:“你们要多问啊,有任何不懂的就问,趁着我们这些老家伙在赶紧问,别等到我们退休后找不到人问了。”

        年轻队员们也不负期望,虚心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成长。他们白天跟着老队员翻山越岭,进行实地勘查;晚上则围坐在一起,分析数据、讨论问题。赵江林、杜彪、李武杰等多名年轻队员相继走上项目负责岗位,他们继承了“三光荣”传统,在找矿一线奋勇拼搏,使优秀地质文化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从梅子铺幅的第一片钒云母,到凤凰山的矿化层;从地质锤与罗盘的传承,到无人机航测与大数据赋能的数字勘查,这场与“钒”的相遇,记录了区调团队奋斗的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