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巴地质遗迹资源丰富
镇巴地处米仓山脉,位于大巴山腹地,犹如巴山秀水间的一颗璀璨明珠。
这里拥有“全球海拔最高、中国北方最大”的世界级超级天坑——圈子崖天坑,有被誉为“最美心形天坑、形态最典型天坑”的天悬天坑,还有罕见的高山喀斯特岩溶湖——星月湖(天池)。此外,亚洲最大的原始木竹林海、神奇险峻的白天河峡谷、鬼斧神工的溶洞地河、层峦叠嶂的巴山石林以及绿宝石般的高山草甸,共同构成了这里丰富而完整的地质遗迹资源。这些遗迹原始风貌保存完好,蕴含古老的古气候信息,形成了宏伟、壮观、典型且完整的岩溶系统。
镇巴三元天坑群位于巴山弧形逆冲-推覆构造带,地质构造复杂,二叠系、三叠系地层出露相对稳定。目前共发现天坑19处、洞穴89处、竖井4处,以及石林、高山湖泊等其他地质遗迹28处。
镇巴三元天坑群以海拔最高的圈子崖超级天坑和形态最标准的天悬天坑为核心,周边还分布有后湾天坑、石笋洞天坑、阴司天坑、凌冰洞天坑、龙潭竖井、金猪洞、珍珠洞、白龙洞、风洞、汽洞、神仙洞、巴山林罗城、星月湖、白天河峡谷、泾洋河峡谷等多处地质遗迹。其中,在三元镇双河村附近,东西长4公里、南北宽5.5公里,约22平方公里的白云村岩溶块段内,集中分布着9个天坑,是目前世界上已知天坑群中分布密度较大的区域之一。区内还蕴藏着荔枝古道、苗族文化、红色遗址等丰富的生态、人文与红色资源。
圈子崖天坑位于三元镇双河村,沿三黎公路行至双河村后,顺林场道路可抵达坑口垭口处。
圈子崖天坑是全球海拔最高的超级天坑,其切割地貌为山顶峰坡,坑口呈脚掌状,开口面积达96080㎡,东西向长轴520m,南北向短轴310m,最大坑深380m。因发育于山顶峰坡之上,天坑与峰坡倾向一致,呈东高西低之势。坑口最高点位于北东向,海拔2006m,最低点位于南西向,海拔1750m,最大高差256m。
该天坑属于塌陷型天坑,出露地层为吴家坪组,岩性为灰至灰黑色薄层状灰岩,局部夹有肉红色薄层砂岩。坑壁发育有一条断层,产状为100°∠50°。坑壁节理发育密集,约2—3条/米。崖壁内可见腕足类、腹足类等古生物化石,印证了亿万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
圈子崖天坑宛如仙人行走山间所踏下的巨大足印。天坑形态保存完好,四周悬崖万丈、绝壁千仞,仅西侧有一小段坑壁因崩塌碎石及第四系堆积形成缓坡,成为镇巴天坑中唯一不需借助单绳技术即可步行至坑底的地段。坑底泥土覆盖较厚,散落着崩塌的巨石,乔木、藤木、灌木及草本植物交错生长,遮天蔽日,郁郁葱葱。
圈子崖天坑西侧坑底有一洞穴,洞口朝向270°,被落石与杂草部分掩盖,目前可见规模约为40×20cm。洞内常年有寒气逸出,表明洞穴延伸深远、连通性良好,坑口气温较周边低3~4℃。该洞穴为消水洞,雨季时天坑汇集的大气降水经此洞潜入地下。
天悬天坑位于三元镇双河村,经三黎公路至双河村村委会后,向南西方向行走约一公里即可到达。同属双河村地下河系统,是汉中天坑群中形态最为标准的冲蚀型天坑。
天悬天坑切割地貌为山脚宽谷,坑口呈“心”形,开口面积6983㎡,北东南西向长轴110m,北西南东向短轴100m,最大坑深150m。坑口整体北高南低,最高处1686m,最低处1661m。天坑出露地层为吴家坪组,岩性为灰至灰黑色中层状灰岩,单层厚度15—43cm,产状平缓近水平。坑壁陡峭呈绝壁状,向下急剧扩展,坑底面积远大于开口面积,规模约为220×170m。东壁存在部分缓坡,覆盖第四系沉积。
天悬天坑沿坑壁有数道水帘飞瀑直泻而下,如天女散花。坑底常年积水,季节性地表水由天坑南西方向冲沟流入坑底,继而从坑底北侧洞口潜入,形成地下暗河。与塌陷型天坑复杂的地下水系不同,天悬天坑底部仅有一个规模较大的洞穴,洞口宽度达30m,洞道斜向下延伸,洞口至洞内120m处落差达30余米,走向北东。目前已探测深度约120m,于100m处洞道向左分支。坑底见大量崩塌砾石,堆积如山,高度可达40m。
天悬天坑坑底发现有稀有动物飞猫活动的痕迹,无大型树木,仅有少量草本植物生长。
凌冰洞是镇巴天坑群中一个特色鲜明的洞穴,洞内温度常年低于零度。临近洞口,即便烈日当空,也能感到气温骤降,凉意袭人。
洞内可见20余个方形水泥池,为早年当地食品厂用于储存竹笋的设施。凌冰洞作为天然冰箱,被当地民众戏称为“最实用”天坑。
凌冰洞分为上下两个洞口,视觉上相距甚近,实则为两个独立发育的洞穴系统。
此外,在镇巴县巴山林天坑区内发现了大量古生物化石,初步鉴定为海洋生物化石。这些化石形成于2.99亿至2.5亿年前的二叠系海相地层,记录了史上第三次生物大灭绝前夕“最后的聚会”。
镇巴天坑不仅规模宏大,且保持了极高的原始性与完整性,对研究秦巴山区生物演化、古地理环境及古气候变化具有重大科学价值。镇巴天坑群集科普研学、旅游观光、休闲康养于一体,是理想的旅游目的地,具备极高的开发潜力。近年来开展的国际联合科考活动,运用卫星遥感、同位素测年、示踪球探测等“空—天—地—洞”一体化先进技术进行野外调查,为后续的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当前,亟待进一步加强研究、保护与利用工作,揭开其神秘面纱,提升科学价值,使这片自然瑰宝焕发应有的光芒,真正造福于当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