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商南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
编者按
在近日召开的陕西省地质调查院2019年工作会上,通报了省地调院2018年度地质调查十大进展。此次评选出的十大进展,在找矿突破、成果转化应用、地质科技创新、科普宣传等方面成效突出、亮点纷呈。“三秦地质”近期将开设十大进展专题栏目,为大家详解2018年地调工作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果。今天,为大家介绍的进展是陕西省商南晶质石墨找矿取得重大进展。
石墨是碳素材料的基础原料矿产,由于其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在现代工业具有广泛的用途,是不可替代的矿物材料矿产,《全国矿产资源规划(2016-2020年)》将石墨列为战略新兴产业矿种。随着石墨一系列独特的工艺性能被揭示,它已被作为一种特殊轻材料应用于许多现代科学技术部门;尤其,近年来石墨烯的发现与开发,增加了石墨的新用途,使得石墨矿床勘查及研究成为热点。
“陕西省商南赵川-湘河一带晶质石墨矿调查评价”是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实施的陕西省公益性地质项目。该项目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相结合,在区域成矿研究、勘查技术方法及找矿成果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和进展;切实贯彻“六大融合”,加强成果转化,支撑地方政府决策,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省商南赵川-湘河一带晶质石墨矿调查评价
坚持理论创新 实现找矿突破
在研究我国石墨矿矿床特征、成矿规律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突破以往陕西省石墨矿主要含矿层位为太华岩群、长角坝岩群、秦岭岩群、陇山岩群、宽坪岩群、志留系黑色岩系及石炭系煤系地层的传统认识;在陕西省6个石墨矿规划重点勘查区以外的商南县湘河地区积极开展晶质石墨矿调查评价,发现我省新的晶质石墨矿含矿层位新太古-古元古界陡岭岩群,新增我省重要的晶质石墨矿找矿远景区一处,拓宽了我省晶质石墨找矿方向,并实现晶质石墨矿找矿重大突破。在商南县湘河镇圈定梳洗楼、月亮湾、瓦窑岭、碾子沟及红鱼等5个晶质石墨矿段,圈定晶质石墨矿体53条;矿体呈似层状产出,晶质石墨矿(化)体带断续出露长约400~2994m不等,宽度2.04~42.80m不等,工程见矿固定碳品位2.73~11.83%,具有规模大、品位高等特征;初步估算(333)+(334)?晶质石墨矿物量1741.79万吨,达超大型规模,有望成为我省新的晶质石墨矿开发资源基地。
创新提出湘河晶质石墨矿“区域变质-叠加热液变质-构造改造”的成因类型和“富含有机质的炭泥质沉积建造—区域变质作用有机碳结晶形成石墨矿源层—岩浆活动石墨活化迁移结晶长大—构造改造”的成矿机制,为区域晶质石墨找矿突破,提供理论技术支撑。
坚持技术方法创新 指导区域找矿实践
通过开展近场源三极激电剖面测量及激电测深温纳装置试验,最大限度地压制了石墨良导属性产生的低阻屏蔽干扰,探索了物探在石墨矿找矿中的有效技术方法。创新性的将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透射电镜(TEM)应用于本区石墨矿的显微形貌、能谱(EDS)测试及电子衍射分析,研究石墨矿物学特征,确定本区天然石墨为细-微晶晶质(鳞片状)石墨,具有广泛的工业应用前景。将成矿规律研究与找矿实践相结合,建立了一套适合本地区针对晶质石墨矿的地质—物探—采样分析—综合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找矿技术方法体系,对该区域晶质石墨矿的勘查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深入贯彻“六大融合” 提升支撑服务能力
项目全面落实省地调院“大地质”服务“大国土”及“五个地调”战略布局,主动融入区域地质资源产业发展领域,对接政府需求。依据项目调查成果,商南县委在“一心三带五协调”规划布局中将石墨矿产品全产业链开发列为重点;在第三届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商南县与长三角陕西商会联盟招商项目洽谈会等招商引资会上,将商南石墨产业园作为重点项目进行了推介。
项目的实施为区域产业升级换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为当地资源开发利用、产业规划布局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
更多精彩内容看这里
回顾:地灾应急服务体系成效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