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扫码关注
简体 繁体 本站支持IPV6
当前位置:首页 - 业务进展 - 地质科技与信息化

野外示范基地促发展 地质科技创新谋新篇

来源:三秦地质 | 作者:彭海练 | 时间:2019-03-09 | 阅读量:
字号: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陕西省地质调查院坚持六个导向·七大转变发展战略,部署建设了一批高品质、高融合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并强调用“七个一”的标准做好野外示范基地建设:即坚持一个基地确定一个主题,建立一批地质标准剖面,采集一批实物标本,形成一批成果展板,展示一套影像资料,编著一套基地科普丛书,产生一批创新成果,力争形成标准化的科考科普基地,促进教学科考有机融合。

  目前,省地调院已建设运行的基地有4个:陕西省基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陕西省富硒农作物种植示范基地、汉中天坑群研究基地、陕西省能源地质与环境示范基地。下面,就让小编带你走进其中的陕西省基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

1 基地概况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突出地球系统科学理论,普及地学科普知识,使社会大众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科学论断,推动基础地质更好的服务于陕西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陕西省地质调查院与商洛市人民政府在商洛市初步建成了陕西省基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

  该基地由秦岭造山带典型地质现象点与地学科普展馆组成。典型地质现象点分布于商洛市丹凤、商南、洛南、山阳、商州等有关县区,各类典型地质现象点共有100余处。地学科普展馆位于商洛市高新区创新大厦四楼,展馆面积281平方米,设地质矿产、岩矿标本、地质灾害、自然资源四个展厅,展出全省各类图件44幅、实物标本230件、影像资料8份。

2基地定位

  通过向社会展示普及中华龙脉——秦岭造山带的典型地质现象、基础地质背景、矿产资源状况、地质灾害分布与发育规律等地学知识,使民众了解秦岭的形成、发展、演化史,建立地球系统科学思维,树立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科学理念和保护秦岭优美生态环境的意识,向大中小学生普及基础地学知识,向科研院所、地学科研人员提供地学科技科研创新攻关平台,是一个集地学科普、地质旅游、实习培训、科学研究、对外交流于一体的示范基地。

3基地建设宗旨与活动开展

  陕西省基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是以省地调院实施的“陕西省丹凤县幅(I49C 00300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项目为基础建立的基础地质示范基地,旨在建立一个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地质成果、探索地学创新的平台,从而更好的保护地质遗迹,应对地质灾害,培养专业人才。2018年8月初基地基本建成,目前已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科研、科普、教学活动。

普及地学知识,保护地质遗迹

  利用陕西典型沉积地层、构造、岩浆岩、变质岩剖面,典型矿产,地质遗迹等,普及地学基本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地学素质,同时通过建立标志牌等方式进行广泛宣传,提高大众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

建立地质科普传播平台,探索地质科技创新之路

  通过展示基地内收藏的各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趣味性的矿物岩石标本,和发放各类图文并茂的宣传册、地质资料、活动纪念本等宣传资料,向社会公众普及地学知识、宣传地质调查成果;同时,用详尽、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矿物岩石的基本知识及发展前景,让社会公众感受到地球科学的神奇魅力,营造探索创新地质科技的良好氛围。

  2018年7月14-20日,省地调院主办了“2018地学夏令营”活动,商洛基地是本次夏令营活动特色考察路线“西安-佛坪-汉中”中的重要观摩点。该活动有效促进了“一带一路”沿线学子对陕西地学和资源环境的了解,构建了国内外青年学子走进陕西、认识陕西、爱上陕西的优质地学交流平台,增进了60余位国内高校不同专业学员和“一带一路”沿线留华学生之间的协作与友谊。

加强地质灾害知识普及,提升民众防灾避灾意识

  通过图文、实体资料等形式,大力普及地质灾害种类特征、诱发因素、监测预警、避让治理等地质灾害防护、监测知识,提高民众提早识别、监测与避让地质灾害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及财产损失。

 

打造教学实训基地,培养地质专业人才

  建立秦岭地区典型现象点、地质剖面、典型矿产地作为野外观摩学习地点,以“陕西省丹凤县幅(I49C 003002)1∶25万区域地质调查(修测)”项目为纽带,在秦岭造山带重大基础地质问题、陕西省优急稀特矿产资源评价与成矿规律研究等方面,推广地学新方法、新理论、新技术。

 

  在联合人才培养等方面,以建立的野外典型地质现象点为基础,与长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地学基础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及野外现场学习考察活动,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加强学术交流,提高基础地质研究水平,促进陕西省重大基础地质项目的攻关,解决地学前沿领域的科学难题,推动基础理论研究进展与创新。

 

  2018年8月5-13日陕西省基础地质野外示范基地建成初期,开展了秦岭造山带国际交流活动。

  德国图宾根大学构造地质学教授Paul D. Bons应邀对秦岭造山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野外考察,一同考察的还有中国地质科学院,韩国延世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4名硕士研究生及陕西省丹凤县幅1:2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主要技术人员。通过该次交流,使国际专家了解了秦岭造山带的地质特征,也向国际友人推介了陕西浓厚的历史文化。

  2018年底,在基地(商洛大荆-腰市盆地边缘)成功举办了省地调院野外剖面及岩矿标本采集竞赛活动。全院3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参加,选手们顽强拼搏,大显身手,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专业技能和风采,弘扬了地质人的“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

  依托示范基地平台,切实践行了省地调院科普、科研、教学与生产相融合的产学研模式,启发了基础地质调查向地学科研转型发展的思路,同时也为省地调院人才培养、创新战略实施、其他科技创新平台与基地建设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