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空纸箱
2018年7月初,我第二次到达汉中市城固县文家坝,与两年前相比,这里似乎没有太大的变化,依然山清水秀。刚进小河村,就受到热情的招呼,显然,项目组在这里开展了2年的工作,与当地村民的关系非常融洽。
我们住的是小河村一家依河而建的宾馆,设施虽然简单,但很整洁。晚上枕着潺潺的流水声,竟然一夜好眠,连个梦都没有做。
早上醒来打开窗户,远处的山岚将层峦叠嶂的山峰隐在其间,近处的小河被晨雾笼罩,河面仿佛披上一层轻纱,飘飘渺渺,宛若仙境。在这样的地方开展工作,应该是一件愉悦的事情吧。
简单的早餐用过之后,小伙子们开始整理行囊。2台车,一台上面装的设备,一台上面装的午餐,因为进一趟山不容易,一般都是早出晚归,午餐是在山上吃。出发的时候,听到项目负责人刘文兵问了一声:“纸箱带上了吗?”。
“带了。”有人回答。
之前看到小张给车上放了一个空纸箱,里面却是什么也没装,我就很纳闷。因为平时听大伙说,一般在野外带的物品,都是尽可能的物尽其用,一些用不上的东西能不带就不带,这个空箱子明显就是多余的,为什么还要这么郑重其事地叮咛呢?
我把疑惑提了出来,刘文兵正要解释,旁边的小李拉了一下他,说道:“周姐猜猜看,我们会用这个空箱子做什么呢?”
“装采集到的化探样品?”
“不对。装样品有专门的样品袋,上面有标识。”
“摘山上的果子?”
“不对。果子还不到成熟的时候。”
猜了半天,终是没能猜出来正确的答案。
“中午就知道啦,现在保密。”小李一副高深的样子,更加引起了我的好奇。
工区离驻地大约有40分钟的车程,下了车之后,又转乘摆渡船,到达对面的山下。大家抬着发电机、切割机这些沉重的设备上山,这次是要在探槽工作,切割、编录。
起初,我们沿着仅容一人的小道往山上走,后来就没有路,只能沿着队员开出来的路艰难前进。我只带了一台相机,不一会儿就觉得累,小伙子们俩人一组轮换着抬那么沉重的设备爬山,却不见疲惫,敬佩之情油然而生。这就是我们的地质队员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地质精神在他们身上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在茂密的森林里,被牛虻追着咬,我很庆幸听了小伙子们的话,穿着长袖长裤,尽管做了预防措施,而且不停地挥舞着草帽,最终还是不能避免被叮到,又疼又痒。
终于到了中午,大家拿出早上带的馒头、咸菜、水,围在一起吃午餐。也许是太累了,这会儿觉得这些馒头、咸菜竟然无比美味,矿泉水的味道也比平时要甘冽许多,不知不觉中,竟然喝完了一瓶水。
“周姐,瓶子给我吧。”我正四处张望,想着空瓶子要扔到哪里,就听到小李的声音。他接过瓶子,将空下来的食品袋、空瓶子等收集到一起,放进那个一直困惑我的空纸箱。
“我明白了,你们把这些装到纸箱子里,它们就不会被风刮得到处飞舞了。”。
“是的。但是周姐猜对了一半。我们下山的时候还要把这个箱子装上车,带出深山,扔到驻地的垃圾回收站。”
“啊,我明白了。你们这是自觉地保护环境!大赞!”
大伙看我一副恍然大悟的样子,不禁乐了。解释道:“我们刚进到这座山的时候,也没想到要把垃圾带走,后来发现,除了我们,几乎再无人进来,我们自己扔的空水瓶什么的,好些天之后,依然在原地。于是,我们一商量,干脆每次来的时候带上一个空箱子,把自己制造的垃圾带出山。无论能不能找到矿,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保持这里的自然环境不被破坏。”
原来如此呀。一个小小的空纸箱,装的不仅仅是垃圾,更是地质队员们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博大胸怀。这也正是习近平总书记倡导的“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