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之恋——心中有丘壑
在中国人的审美中,山水始终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中国社会形成了大一统的历史观和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在这些观念的影响下,自然界的山水被赋予了某种“人格”或“神格”。

早在北魏时期,中国的三山五岳,长江黄河,山神河伯便在《水经注》中被描绘的瑰丽多姿而又丰富多彩。后来随着儒、释、道三教文化的相互融合,三者共同支撑起了山水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山水在不经意间走向文人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士大夫也将自己悄悄的隐遁在山水之间,以此来寻求与天地独往来的精神自由。

在此背景下,中国的山水诗出现了,诗人们悄悄的将目光从书房转向山水,在领略山水的四时之美后又将山水的美浓缩在短短的诗句里。同时代的画家们则将山水的美记录下来,融入到画作里。当然还有不甘寂寞的封建士大夫们,他们在闲暇之余将诗画中的山水融于园林。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的文化传统里有着难以磨灭的山水文化基因。人们将山和水紧紧地连接在一起,在自然和精神的双重世界里共同建构起一个完整的有机体。终于,山与水的爱恋在古典园林里相遇了,山与水的爱恋也在“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的哲学体系中走向巅峰,一泓清泉,万仞青山,山水相恋,相依相伴。
江南的山水总是热闹的,也是富有诗意的。比如“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因为词描写的意境过于优美,以至于金国国主完颜亮听闻此歌,欣然有慕,遂起投鞭渡江之志。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诗人们总以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在山、水等众多外在意象中营建起富含妙思和哲理的精神意趣。山水有了风情和生命,山水诗有了禅理,山水画有了意境,就连自然的山水风景也成了文人们流连忘返,难以割舍的双重意象。
相比于江南,北方的山水则少了些灵巧,多了些淳朴,少了些婀娜,多了些刚劲。比如作为中华版图上南北地理分界线的秦岭和淮河,两者横贯东西又彼此相依,虽未谋面却又认认真真的将中华的南北紧紧的融合在一起。秦岭是陕西的,也是中华的,它的存在对于形成陕西丰富多彩的地形地貌是有重要意义的。在它的隆起下,陕西形成了三种形态迥异却又相互关联的地形——陕南山区、关中盆地和陕北高原。它们在各自的领域内尽情的展现出迷人的美丽,宛如富甲一方的三位姐妹,一个个仪态万方,风姿绰约,让人十分着迷。现代文学评论家肖云儒先生曾经说过“从中国地图的宏观视野看,陕西地图犹如一把钥匙”,恰恰就是这把钥匙在不经意间开启了中华的文明盛世,并在长达千年的文化交融中走向强大。也许是上天的眷顾,陕西乃至关陇走出了影响世界文明的周秦汉唐,也走出了中华版图的大地原点,这些不能不说是巧合。
从宏观上看,陕南的山水是灵秀的,这得益于雨水的浸润,钟灵毓秀,人杰地灵,一条褒河,一条汉江就能演绎出多种传说。关中的山水则是浓郁的,巍巍秦岭,滚滚渭河,也许是历经的朝代太多,历史沉积的尘土太厚,从远处看古色古香依旧华丽,走近看却发现已经浓郁的不似前世般清新美丽。陕北的山水到底是什么样?是不是充满豪情的西北风和蔓延无际的黄土高原,我不是太清楚,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踏上了去往陕北的路程... ...
未完待续/To Be Continued
今天,我们领略了诗里的山水、江南的山水、北方的山水、四时变化中的山水……它们或灵秀、或粗犷、或浓郁、或清新。看到这里,是不是按捺不住内心的向往,想去这山水之间走一走呢?下次,就和我们一起“亲自”去看看豪情万丈的陕北景象吧。